移植技术突破瓶颈医保政策日趋完善
移植技术突破瓶颈 医保政策日趋完善
让更多罕见病患者向阳而行
今年国际罕见病日的主题为“不止罕见”。在我国,罕见病患者总数超过2000万。儿童则是罕见病防治的重点人群,约七成的罕见病在儿童期发病。许多罕见病患儿曾因诊疗资源匮乏、药物昂贵、缺乏早诊而陷入困境。随着治疗、筛查技术的进步,医保政策的完善,这一群体的命运正悄然改变。
今天,让我们走近三位罕见病患儿,聆听他们的故事。他们的经历,是医学进步的缩影,更是罕见病患者群体迎来希望的见证。
--> |
移植技术进步 “黏娃娃”迎来新生
黏多糖贮积症
一种溶酶体贮积病,由于患者体内缺乏特定的酶,导致黏多糖无法正常代谢,堆积在全身各个器官中,逐渐损害骨骼、心脏、肝脏、神经系统等。“黏娃娃”是对黏多糖贮积症患儿的爱称。
“现在她总说要当医生,以后帮更多小朋友治病。”张女士提起9岁女儿小新的心愿,嘴角微微上扬。
小新3岁时,家人发现她走路摇晃、关节僵硬,与同龄孩子明显不同。自此,一家人前后辗转了5家医院。历经1年,最终小新在首都儿科研究所被确诊为黏多糖贮积症,这是一种发病率仅为十万分之一的罕见遗传病。
当时,小新的症状已经很严重,手指和髋关节骨骼畸形明显。“那时候我每晚都睡不着,看着孩子的手指越来越粗,脊柱也越来越弯,最后连胳膊都抬不起来了,特别心疼。”张女士回忆。
治疗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,而首儿所是国内为数不多可以开展这项手术的医院。最终,小新在首儿所完成了脐血干细胞移植。移植非常成功,术后小新的酶活性逐渐恢复正常,尿液中黏多糖显著减少,生活质量也得到极大改善。如今小新的身体逐渐恢复,不仅能自己穿衣服,还能跟着直播课程学跳舞。
首都儿科研究所血液科主任医师刘嵘介绍,十年前,黏多糖贮积症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式。随着技术的进步,酶替代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突破了这一治疗瓶颈,开始逐步应用于黏多糖贮积症的治疗。但酶替代需终身用药,且费用高昂,普通家庭难以长期负担。成本更低、疗效更好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首选。
近年来,首儿所探索出脐带血移植的特色治疗模式。不仅是小新,越来越多的黏多糖贮积症患儿成为这项技术的受益者。截至目前,首儿所已完成近50例黏多糖病患儿的脐血干细胞移植,累计无病生存率超九成。
今年,本市还将黏多糖贮积症脐带血移植纳入医保报销,平均治疗费用从50多万元降至20多万元,医保报销后患者自付约十多万元。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和医保政策的优化,很多“黏娃娃”获得新生。
天价药进医保 SMA患儿重拾希望
脊髓性肌萎缩症
简称SMA,是一种逐渐剥夺患者运动能力的罕见病,也是2岁以下婴儿的遗传病头号“杀手”。患者会出现肌无力的症状,严重时将影响呼吸和吞咽功能,甚至死亡。
8岁的小西最近完成了第19次诺西那生钠注射治疗。治疗结束后,小西对母亲李女士说:“妈妈,我感觉身体轻松多了,能站得更久了。”近3年来,小西一直在接受这种治疗。
小西是一名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。出生后9个月,她还不会爬,两岁时还无法站立。李女士回忆,最初小西在河北省老家的一所医院被诊断为“缺钙”,直到2018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通过基因检测,才确诊为脊髓性肌萎缩症2型。
诺西那生钠是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唯一特效药,小西确诊时,国内尚未批准该药上市,而国外的诺西那生钠每针价格高达70万元,且需要多次注射,年治疗费用超过千万元。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。
“国内没有药,进口药也用不起,我们无力承担药费,只能选择康复治疗,但孩子的病情却在不断恶化,当时我们真的很绝望。”李女士坦言。
转机出现在2021年底。经过国家医保谈判代表的八轮“灵魂砍价”,诺西那生钠正式纳入国家医保目录,每针价格从70万元降至3.3万元,降幅达95%,年治疗费用降至约3.5万元。李女士回忆,得知药物进入医保的那一刻,全家人都感到“孩子有救了”。
2022年,小西在北京儿童医院接受了医保用药诺西那生钠治疗。如今,经过三年的持续治疗,她已能扶着助行器慢慢走路,还能自己用勺子吃饭。李女士相信,随着治疗的持续推进,孩子未来有望恢复正常生活。
早发现早诊治 “铜宝宝”肝功能恢复
肝豆状核变性
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,由于基因突变导致铜代谢障碍,铜无法正常排出体外,沉积在肝脏、大脑等多个器官,引发功能损伤。患者通常在5至12岁之间发病。因体内的铜元素无法正常代谢,肝豆状核变性患儿一般被称为“铜宝宝”。
不久前,12岁的男孩明明因脂肪肝和转氨酶持续升高,母亲王女士带他来到首儿所消化内科看病。
王女士回忆,明明从小体重偏重,但一直身体健康。直到一次学校体检,发现他的转氨酶水平异常升高,才引起了家长的重视。医院初步诊断为脂肪肝,并建议通过减重和饮食控制来改善肝功能。然而,尽管明明努力减重,体重有所下降,转氨酶水平却依然居高不下。
仔细询问病史后,首儿所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钟雪梅为明明安排了一系列针对性筛查。结果显示,明明的铜蓝蛋白水平显著降低,基因检测也证实存在基因突变。这意味着明明患有一种罕见病——肝豆状核变性。
随后,钟雪梅为明明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,包括口服锌剂和排铜药物等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,明明的转氨酶水平明显下降,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。
“罹患罕见病并不意味着绝望,肝豆状核变性就是少数可以控制的罕见病之一,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。”钟雪梅说。 本报记者 柴嵘
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投资有风险,需谨慎。
最新文章
- 2024中国国际零售创新大会:《生成式人工智能...
- 西安医学院儿童医院正式揭牌:校院携手共筑医教研...
- 腹大如“十月怀胎”男子成功切除36斤巨型病肝...
- "Ultra双星"价格公布!小米再抛价格“炸弹...
- 传统血糖仪或成过去式西电“稀土黑科技”为血糖光...
- 微创全飞秒精准4.0-VISULYZE技术落户...
- 一觉醒来眼角膜被烫伤!“护眼神器”怎么把眼睛“...
- 从“单点突破”到“系统集成”!徐汇今年首场科技...
- 涂鸦智能-W02391发布年度业绩归属于普通股...
- 中国首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开诊...
- 京津冀卫生健康协同发展走深走实:60项临床检验...
- 助力便捷就医京津冀914家医疗机构实现60项检...
- 新车型增加“含华量”,岚图梦想家巩固高端新能源...
- 即将投用!西安再添一家三级医院...
- 广西深化拓展与越南跨境医疗合作...
- 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已取得系列重要成果...
- 北京流感活动度已降至较低水平,疾控提醒...
- 城市“流量”如何变为消费“增量”?...
- 西安市中心医院与西安未央德立康门诊部正式签署合...
- 让爱心人士尽享政策优待...
- 高铁列车上,行李应该怎么放?...
- 新春走基层·记者体验360行热爱可抵岁月长——...
- 西安市第五医院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成功举办BL...
- 土拨鼠也能传播鼠疫?是真的!科普时间...
- 千城百县看中国|湖北巴东:人勤春来早沃野焕新颜...
- 大华银行中国将向富邦华一银行转让个人业务...
- 止跌回稳仍是政策主基调,“新动能”有望撬动20...